Introduction
ca58c6a07e2151bb699d7f11d3097809.jpg
 
閱讀是素養養成的基本能力,學生更要能我思(think)、我信(believe)、我有意見(opinion),理解(comprehension)和表達。學思達教學法以自「學」、「思」考、表「達」、閱讀、討論、分析、歸納為核心,著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及表達自我的能力。學思達老師自編「以問題為導向」的講義,建立小組「既合作又競爭」的機制,學思達所有的自學活動一切從課堂上鐘聲響起開始。
Course activities
  • 1.
    前言
          隨著108課綱的到來,核心素養開始成為十二年國教最重視的教育目標。核心素養指的是,「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外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而在國文科當中,閱讀素養更是不可被忽視的一大素養。
     
          然而,閱讀素養究竟該怎麼教? 怎麼帶? 本課程將從新課綱的角度,並附上10篇文獻重點整理,帶您一起認識學思達教學法。最後並附上以學思達教學法為目標,所設計出來的六堂課旅行文學專題教案的範例。
     
          因各校各班學生所需不同,煩請各位老師僅此作為參考,日後可再依照各班需求進行調整及設計。預祝各位用心的老師及同學,在新課綱上,走得穩,走的踏實,走的安心! 
    • 2.
      課程介紹-- 108課綱下閱讀素養的起源

           108課綱核心素養中的「素養」是指「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其中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語文領域(國語文)課程綱要強調「多元識讀能力」的培養,打破「能力本位」或「學科本位」的框架,建立平衡取向的語文教育觀。「多元識讀能力」(Multiple literacies)是公民素養的一部份,也是各國推動素養教育的主軸之一,其意涵在呈現語文運用的多元性。

       

           「多元識讀能力」不僅包含在生活中應用語文解決生活所需的基本識讀能力,也強調在不同學科、場域運用語文解決問題,進行深造的能力。另一方面,「多元識讀能力」重視培養學生體察不同的社會情境、文化脈絡的差異,了解如何利用語文進行理解、溝通,並能針對語文訊息進行高層次的思考、批判,以整合訊息,做出明智的判斷。

       

             閱讀素養強調除了input以外,更需output,僅僅扣合學思達中的「達」,除了知識的吸收,更重視內化後個人的統整與理解。考題趨勢不僅侷限在長篇文章,更重要是以簡短文字表達自己觀點,因此學生應多學習多元素材,包含圖表題、說明書等等。

       

              閱讀是素養養成的基本能力,學生更要能我思(think)、我信(believe)、我有意見(opinion),理解(comprehension)和表達。素養當然不光是語言教師在教室裡帶我們刻板印象中的閱讀就能培養,這仰賴每一科教師的教學和表達功力。舉例來說,很多孩子不會解決數學問題是因為看不太懂題目,這必須由數學老師用不同方式在課堂上詮釋、帶著學生釐清那些用來描述數學含意的文字,這絕非靠語文老師解釋單字詞就能解決的。

             

           「閱讀不是為了記得,而是處理訊息,建構意義,化為能力。」「將知識轉化為力量的能力」是這能力的核心內涵,亦是 PISA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所指的「閱讀素養」。學者黃國珍更提出了108課綱下閱讀素養的重要性,出版「閱讀素養」此本暢銷書,藉由閱讀訓練思考能力。

      • 3.
        閱讀素養教學法個案研究 : 以學思達為例

              學思達教學法是一套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而產生的教學法,自2013年起,由前台北市立女子高級中學國文科張輝誠老師發起,至今影響力已擴及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甚至大學端的教育,橫跨各科目教學。學思達教學法亦被推廣到中國大陸、馬來西亞、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國,每年於學思達年會互相交流切磋,保持密切的教學互助及討論。

         

                學思達教學法以自「學」、「思」考、表「達」、寫作為核心,著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及表達自我的能力。學思達提倡老師自編「以問題為導向」的講義,並搭配小組「既合作又競爭」的機制,進而促進學生能在課間進行高層次的思考與討論,並進而將知識與自身生命進行連結。

         

                學思達與一般翻轉教育不同的地方在於,學思達不強調課堂外的教材學習,包含影片或講義等。學思達所有的自學活動一切從課堂上鐘聲響起開始。教師提供學科基本知識內容在自編講義上,提供學生閱讀。教師事先設計提問單,讓學生能在討論中由淺入深了解文本,並進而將知識與生活做連結,如此才能大幅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也大大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成為一位終身學習者。

         

                學思達創辦人張輝誠認為,傳統的講述式教學法,只能培養學生記憶方面較基礎的學習成效。教師應將講台讓出來給學生,讓學生討論並發表,自主分析文本,如此才能使學生培養應用、分析、評鑑、創造等較為高階的學習成效。學思達期待學生不只是精熟知識,更要能應用知識。學生不僅要理解學科知識內容,更要進一步培養資料處理及問題解決的能力,營造高效率的學習。

         

                學思達除了重視學生學習歷程外,同時也重視教師間的互動學習。學思達鼓勵開放教室,也鼓勵教師社群之間的互助。學思達目前也提供「學思達講義平台」,提供教師上傳自編的講義,供教師社群間互相交流及使用。學思達自2016年起,2017及2018年均舉辦學思達年會,吸引百名教師於年會進行交流及觀摩學習,讓學思達的理念持續連結、擴散,逐步改變現今的教育生態。
      • 4.
        學思達教學法以及相關研究

        1. 閱讀理解與素養

        (一)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國內自民國70年起開始普遍推廣閱讀理解教學。民國70年以前,受到行為主義學派影響,閱讀被認為是一項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結。讀者在閱讀上作為被動的接收者。然而民國70年以後,認知心理學當道,閱讀過程中的許多變因如個人注意力、工作記憶、背景知識、語言能力等均被納入考量,閱讀開始被視為是一項複雜的內在心理歷程。

            民國70年起,閱讀理解教學普遍有三種教學法,分別為「直接教學法」、「交互教學法」及「合作學習法」。直接教學法重視教師的教學責任及主導性,教師控制學生的學習目標及教材,進行有順序、有結構的教學活動。交互教學法則重視師生之間的對話,並強調「鷹架」(Scaffolding)的重要性。合作學習法則重視同儕互助及討論,營造團體學習的氣氛。

                為了更深入了解國內的閱讀理解教學成效,研究者收集國內民國75年至民國90年的閱讀理解教學相關文獻,並以「統合分析法」進行再分析。研究問題主要有三 : (1) 民國75年後,國內閱讀理解教學成效為何?是否能有效提升學生閱讀理解、情意表現及其他能力? (2) 不同閱讀理解教學方式是否均能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效果分別為何? (3) 閱讀理解教學成效是否受其他教學因素影響?

            研究結果可分為四大部分,分別為(一)閱讀理解教學研究結果,(二) 閱讀理解其他相關能力的效果量,(三) 閱讀理解情意表現的效果量,(四) 影響閱讀理解教學的中介變項。

        (一) 閱讀理解教學研究結果

          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的方案整體而言是有效的,且確實能有助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然而,國內的閱讀理解教學效果量仍略低於國外的閱讀理解教學效果量,仍有加強改進的空間。

                研究者亦嘗試以自編的測驗及非自編的測驗對學生進行施測。結果發現兩種測驗均呈現中等效果量,表示學生的閱讀理解表現並不會因為測驗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然而,測驗題型的差異會影響學生閱讀理解效果量的表現。國內學生在選擇題的答題上表現較佳,呈現中等程度效果量。非選擇題的部分,則僅呈現中低程度的效果量,主要是因為非選擇題的答題較為開放,學生必須對文章有更精確的了解才能完成。

         

        (二) 閱讀理解其他相關能力的效果量

                除了測驗學生的閱讀理解外,研究者亦關心其他相關能力,如學生的摘要能力、自由回憶能力、後設認知的能力、自我發問、概念構圖等。研究結果發現學生的其他閱讀能力效果量為0.68,屬中高程度的效果量,學生在接受閱讀理解教學後,在後設認知、記憶能力、摘要能力等均有所提升。

         

        (三) 閱讀理解情意表現的效果量

                國內閱讀理解情意表現效果量則成中低程度,略低於閱讀理解能力的效果量。研究者推論可能是學生在接受教學後無法立即體會閱讀理解教學的效用,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方能逐漸體會。此外,研究者認為,也有可能是因為情意方面研究的篇目較少,影響整體估計的偏差,有待後續研究繼續提供更多資訊。

         

        (四) 影響閱讀理解教學的中介變項。

                首先,課程與教學項度方面,研究者發現所有教學法當中,合作學習法的效果量最好,表示同儕討論與互助對於學生閱讀理解的培養幫助最大。但其他的教學法,依然均有中等以上的效果量,對於學生均有助益。唯一需注意的部分是,單一策略的教學所得的效果較佳。教學時,若閱讀理解策略太多,則學生閱讀理解提升效果下降。而在教材方面,研究者發現三種性質的教材(故事、說明、混合)均可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呈中等效果量。然而故事體的教材效果量高於說明體,建議教師進行教學時可先從故事體著手。

                第二,在一般教學項度方面,研究者發現不同的教學者也會是影響學生閱讀理解效果的中介變項。若實施閱讀理解教學的老師非原班老師,而是外聘老師的話,學生的新鮮感較高,會影響最終的效果量。而在班級大小方面,國內大班級(30人以上)及小班級(30人以下)的閱讀理解效果量無異,均呈中等效果量。然而,國外的研究結果卻呈現,小班級的效果比大班級好,此為國內與國外差異之處。

         

                第三,在學生向度方面,國中及國小階段的學生在接受閱讀理解教學後,均有所助益。其中,國中階段的學生效果量又遠高於國小階段學生。而高中及大專階段,由於研究較少,較無數據可做比對。在學生當中,又可分為一般學生、低成就學生、身心障礙學生。在接受閱讀理解教學後,一般學生效果量呈中等量(0.49),低成就學生呈較低效果量(0.38),然而身心障礙學生卻呈現極高效果量(1.31)。由此可見閱讀理解教學對於身心障礙學生呈現極大的助益,可供特殊教育老師做為參考。
         

        (二)陳木金/許瑋珊(2012) 。從PISA閱讀評量的國際比較探討閱讀素養教育的方向。教師天地第181期專論,台北市。

            此篇文章主要是探討藉由PISA的閱讀測驗來與周遭的國家做比較與探討,檢視臺灣推動閱讀素養教育的方向,也為了瞭解國際間閱讀評量的發展與趨勢,所以完成了此篇文章,以便於為閱讀素養教育推動發展方向之參考。文章的一開始先定義與解釋閱讀素養的由來,更提供他的發展。本文分析韓國、加拿大、芬蘭與臺灣學生在閱讀素養評比結果,韓國學生表現最好,芬蘭學生次之,接著為加拿大學生,而我們臺灣學生的表現則是最低。一開始芬蘭領頭羊與領先者,但後來漸漸的被韓國追上,也是進步幅度蠻明顯的一個國家。結果顯示出臺灣學生在閱讀素養的「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省思與評鑑」等三種歷程向度中,「省思與評鑑」亟待提升。為了能夠了解其中的差異,各個國家的政策也一一背陳列在其中。其次,本篇文章亦針對評量架構分析,瞭解測驗方向,更探討韓國、加拿大、芬蘭與臺灣學生的閱讀素養表現的PISA閱讀素養評量的國際比較研究,瞭解國際閱讀教學趨勢。也為了能將經費放在比較正確的地方,以精進教師閱讀教學知能,以提昇學生的閱讀素養,提供一個更能夠推動閱讀素養教育方向的參考,也為了翻轉教室,做了一部分的探討。
         

        (三)高寶玉(2018)。香港自主學習的探索:融合東西方理念的嘗試。課程研究,2018年3 月,13 卷 1 期,頁 29-53。

            文中先藉由分析西方自主學的歷史與源由,再分析中國大陸及臺灣自主學習的教學實踐情況。在西方,指的是為學習者主動分析他們的學習需要,設定學習目標,識別學習資源、選取及運用合適的學習策略,以及評估個人學習成果的一個過程。東方則為改變「滿堂灌」,學案改教案的方式,並且推動翻轉教室到全校性方案,達成自主學習的最終目標。本研究透過一個案例,闡述香港一個英文實驗課程,於自主學習模式的課堂實踐經驗。案例融合了西方的元認知策略和東方的預習模式,也用了不同的電子教學工具,例如電子書。並且在實驗中和之後,都會有學生展現成果與自評的講義。研究發現,學生於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態度上有所進步,教師對發展自主學習課堂的認識及信心皆有所提升。本研究能為探索融合東西方自主學習的理論及模式提 供參考。

         

        2. 學思達教學法

        (四) 張輝誠. (2015). 推廣學思達教學法的十年第略。中等教育。

            學恩達教學法,是一套完全針對學 生學習所設計的教學法,真正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寫作等等能力。透過製作全新以問題為導向的講義、透過小組之問「既合作又競爭」的新學習模式、將講臺還給學生、讓老師轉換成主持人、引導者,把學習權完全交還學生。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各種能力、增進學生閱讀、思考、表達、寫作等綜合能力。本文提到,推廣學思達的教學法需要兩個政策,一是多管齊下,將學思達的管道分享給讀者,譬如像是臉書、自習教室、老師主動出擊或是結合眾老師的能力,一起推廣。而另外一個政策則是將十年切割成不同的階段,從基本的課室情境,接著到達學校管理階級的校長,以及到最後的家長層面。文中當時張老師已經推動學思達一年半,文中也展現出其斐然的成效,筆者更是對於未來台灣學思達的教學法,維持正向的態度。

         

        (五)張輝誠(2016)。翻轉教學:學思達的自學能力培養與圖書館新教養。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資訊網,台北市。

            隨著網路發達,以及受到新興教學模式,可汗學院與摩課師、Coursersa等線上學習課程的刺激,台灣將由以往傳統填鴨式學習,轉變為翻轉教室,期望結合學思達的教學流程(學生自學、思考問題、討論、表達、教師補充),擺脫填鴨教育。

         

        3. 實際案例與成要

        (六)曾清旗(2018)。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學思達翻轉教學聯結及線上發表課程(Moocs)發展之可能性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8,7(8),頁 21-30。

            本研究主要是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主體,在操作的執行中融入「學思達」的教師共同討論議題,在集思廣益下,嘗試腦力激盪法的教學模式,實際於教學場域模擬一段時間,將每一次的共同備課、觀課及議課之教師專業互動學習,透過攝影或照片上傳到學校圖書館、數位中心的磨課師平台,上傳的數位教學媒材,任何人、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只要行動數據連接,電腦前及手機上,皆可互動、自主學習,在此創新翻轉教學模式下,提供各級學校、各領域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相長的學習環境中,產生教學的正向發展、教師教學愛與提升教師對學生無限無形的關懷等層面的重要參考依據。

         

        (七) 吳勇宏. (2015). 可以說話的國文課一學思達教學法的操作與應用. 中等教育.

        有感於一成不變的傳統型上課方式,吳老師在聽完張輝誠老師的學思達教法與觀課之後,便思索如何將學思達的方式應用在自己的課堂之上。而教育的核心精神本來就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性,這正是學思達(自學、思考、表達)教學法所重視的,理應適合應用在真正的課堂上。而學思達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主角,然所擔任的角色較傳統教學法更加多元,此時課堂進行著雙向的知識建構,師生皆參與學習,老師負責指導學生自學和引導思考。這是與傳統教學整個上課過程呈現流動,學生學習最大不同之處。文中也有實際上課的實務經驗,並提供具體的學思達操作以及讓學生學習的方式。此外,學思達使用上容易遇到的缺點,像是學生不知道如何自學與討論問題,學生的學習速度也大不相同,因此考驗著老師主持課堂的功力。筆者雖知要達成想像中學思達的上課風景並非一蹴可幾的,但仍對於學思達的推動,改變課堂上的風景,成為一個雙向的互動,抱持正向的態度。

         

        (八)李依庭(2016)。學思達教學法於國中國文科教學之應用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本研究主要在考查「學思達教學法」與「傳統講述教學法」,運用於國中時期的青少年,在學習國一國文課程(採用傳統講述教學法)與國二國文課程(採用學思達教學法)所產生的學習效果之改變。在研究設計上,針對同一班級——七年忠班(102學年度入學的學生)先採用傳統講述教學法;等到他們升上八年忠班(為 103 學年度)時,則採用學思達教學法。在此過程中,自變項為教學法,依變項為 共同評量成績1的改變。 研究結果發現: 學生成績的改變是採用傳統教學法的教法,學生在第一次共同評量所獲得的平均為 66.9 分,高於當時台東縣平均 60.08 分;而學生採用一年的學思達教學法之後,學生在第二次共同評量所獲得的平均為 54.1 分,低於當時台東縣平均 58.21 分;因此成績整體上來說,是退步的。由於學生在七年級時,已經相當適應傳統講述教學法,透過老師的引導,可以在第一時間,確切了解重點;等到他們升到八年級時,突然面對一個全新的學思達教學法,學生必須要自學,必須時時刻刻受到評分,學生顯得相當不適應,因此經過一年之後,學生的表現是退步的。

         

        (九)曾婉玲(2015)。以學生觀點探討影響學思達教學法學習成效及學生參與翻轉教學的意圖。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本文設計一問卷,並於台中某常態分班的國中進行抽樣調查,發現影響學思達教育成效的變因有「家長」、「性別」、「年級」及「課業壓力」等影響,而同儕的影響在青少年學習方面有顯著的影響,筆者表示「同儕關係良好的同學並不一定就是學習狀況良好的人,因此透過學思達教學法,這些同學能夠藉此增加彼此在學習方面的討論,於是對於學習就不會那麼排斥,回家會主動預習,然後上課更認真討論,進而提升了互動能力。」這一觀點將幫助我們在課堂上的設計。

         

        (十)陳振祥(2018)。學思達教學法對技術型高中學生國文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學思達起始於明星學校中山女高,為了解學思達教學法是否對於技術性高中亦能具有同樣效果,研究者於某台北市私立技術型高中家政群二年級兩個班,共計78位學生進行教學實驗的研究。實驗組班級共計38位學生,接受為期6周,每周5堂,共計30堂的學思達教學。對照組班級共計40位學生,在這段時間則接受傳統講述式教學法。研究者觀察的面向有三: (1) 學生學習動機是否有所提升? (2) 學生學習成效是否有所提升? (3) 技術型高中學生對於學思達教學法感受。

                研究者採準實驗研究法進行教學實驗。研究結果最終發現: (1) 學習動機方面,實驗組的動機大幅提升,對照組則無異。(2)學習成效方面,實驗組及對照組均有所提升,但實驗組的提升幅度(平均進步22.21分)遠高於對照組提升的分數(平均進步14.25分)。(3)學生對於學思達教學法的感受方面,則多抱持正向且肯定的看法。

        • 5.
          第一堂教案 : 晚遊六橋待月記 (一)

           壹、引起動機-教師開場與發放學習單(5mins)

          一、學生按照座位表坐好和發放學習單

          國文小老師一上課即發放學習單,每人一份,確認沒有缺漏後,回到座位。

          (座位參見附件:圖片1)

          二、教師解釋課程進行方式

          老師將文章分成四段,這節課先完成第一到第三段的問題與討論,並且跟小組的同學共同討論,共20分鐘。討論後,老師會請各小組推派同學上台發表小組的答案。

          三、引起動機

          (1)教師開場白:「享受當下的旅行」

          旅行的原因有很多種,有人因為傷心想要去旅行,有人因為想找答案而去旅行,有的人什麼都不想就去旅行了,同學們是什麼樣類型的人呢?今天要介紹的是「享受當下的旅行」

          (2)《晚遊六橋待月記》作者簡介:袁宏道

          貳、發展活動- 採用學思達教學法(20mins)

          一、學生閱讀,分組討論完成學習單,第一堂課進度為第一、二、三段。

          以下為學習單問題

          (一)請上網查詢,並上台解釋給同學聽。

          • 西湖在中國地理位置以及當地的氣候環境(第一、二組)

          • 西湖的十景(第三、四組)

          • 現代人遊西湖的方式(第五、六組)

          (二)

          • 為何梅花和桃花會一起開?「勒」字的意義為何?

          • 梅花是四大君子之一,朋友石簣也提到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為何袁宏道會不忍?

          (三)請解釋以下單詞的意義:

          • 蘇隄?綠煙紅霧?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

          (*期間老師下台巡視各組進度,並提供討論方向,以及資料查詢指導。)

          參、討論活動(20mins)

          一、老師帶領討論

          (一)第一段

          1. 教師給全班同學一組連結,請每組將找到的圖片貼在MeetingWords共同編輯的頁面,每組推派一位同學上台講解。 
          (1)第一、二組介紹西湖在中國地理位置以及當地的氣候環境
          (2)第三、四組介紹西湖的十景
          (3)第五、六介紹現代人遊西湖的方式。

          以上部分可以結合MeetingWords

          讓學生把自己查到的資料和圖片貼上去,老師在講台電腦直接呈現出來,方便學生上台講解

          台下同學可以即時給與回饋。
          (MeetingWords使用方式請參看附件圖片2、圖片3、圖片4)
           
          2. 老師解釋第一段落大意,第一段為全篇的主旨。
           

          (二)第二段  以下為課程中提問

          Q1.為何梅花和桃花會一起開?「勒」字的意義為何?

          *補充知識: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中國人感物喻志,將植物的特性與君子的志節相關聯,因而梅蘭竹菊常被視為君子氣節崇高的象徵。

          (1)梅:「傲」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為高潔志士,不畏艱險、奮勇前進、百折不撓。;

          (2)蘭:「幽」空谷幽放,孤芳自賞,香雅怡情,是為世上賢達;

          (3)竹:「堅」篩風弄月,瀟洒一生,清雅澹泊,是為謙謙君子;

          (4)菊:「淡」凌霜飄逸,特立獨行,不趨炎勢,是為世外隱士。

          Q2.朋友石簣也提到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為何袁宏道會不忍?

          (三)第三段 以下為課程中提問

          Q1.蘇隄?請一組同學用黑板畫出蘇堤的模樣。

          Q2.綠煙紅霧?綠的意義?紅的意義?各組發表意見。

          Q3.歌吹為風?歌「ㄔㄨㄟˋ」?各組發表意見。

          Q4.粉汗為雨?為何會用粉字?各組發表意見。

          Q5.羅紈之盛?羅紈是什麼材質?各組發表意見。

          四、省思與回饋(5mins)

          學生上台發表與回饋。 

        • 6.
          第二堂教案 : 晚遊六橋待月記 (二)
           

          壹、引起動機-教師開場(1mins)

          一、教師解釋課程進行方式

          請各組討論第四段,以及作者和釋題部分。

          貳、發展活動- 採用學思達教學法(20mins)

          一、學生閱讀,分組討論完成學習單,  第二堂課進度為第四段,以及作者和釋題部分。

          以下為學習單內容

          (四)

          • 午、未、申三時是何時?

          • 一般人遊玩的時間?袁宏道的獨門旅遊時間?

          • 袁宏道把自己定位成怎樣的遊客?

          (五)釋題

          • 袁宏道為何在最後一段才提到月景,但也沒有詳細描述月景?

          • 請解釋為何作者要這樣命名此篇文章?晚遊/六橋/待/月。為何要待月?

          (六)袁宏道與公安派 (請同學上網查詢以下資料)

          • 公安派特色: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 公安派成員

          • 袁宏道的地位

          • 優缺點

          Q1. 優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這樣的想法對於當時流行明朝文人來說是甚麼樣的刺激呢?

          Q2. 缺點(被批評的原因):____________,為什麼?____________

          Q3.興盛的時期,之後為何衰敗,時代之間有什麼關聯?

          二、老師下台巡視各組進度,並提供討論方向,以及資料查詢指導。

          參、討論活動(10mins)

          一、老師帶領討論   以下呈現討論題目

          (一)第四段

          Q1.午、未、申三時是何時?

          Q2.一般人遊玩的時間?袁宏道的獨門旅遊時間?

          Q3.袁宏道把自己定位成怎樣的遊客?

          (二)釋題

          Q1.袁宏道為何在最後一段才提到月景,但也沒有詳細描述月景?

          Q2.請解釋為何作者要這樣命名此篇文章?晚遊/六橋/待/月。為何要待月?

           

          肆、公安派特點與興衰(共18mins)

          Q1.學生就「獨抒性靈,不拘格套」來思考公安派的優缺點。並進行討論(3mins)

          *補充其他公安派主張:(1)反對模擬古文。(2)特重小說、民歌、戲劇之價值。

          Q2.教師引導學生填答萬曆末年表格(10mins)→參見附件圖片

          Q3.公安派興盛的時期,之後為何衰敗,時代之間有什麼關聯?(5mins)

          *A:萬曆晚年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接踵而來,尤其是在打完兩次朝鮮之戰後,更是讓明朝國力迅速衰亡,可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主張獨抒性靈的公安派,雖然有抒發當時時代格局的作品,但是他無法解決當時文學以及社會之問題,因為他強調「自身情感的抒發」,當家國情感無法被納入文字中,無法與當時的人產生共感,便會慢慢地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除此之外,公安派除了三袁與主要成員外,其他人後繼無力,也是造成其衰弱的原因。

          伍、省思與回饋(2mins)

          學生上台發表與回饋。

        • 7.
          第三堂教案 : 湯姆歷險記 (一)

          壹、引起動機-教師開場與分發文本 (3 mins)

          銜接上一堂課,猜測湯姆歷險記旅什麼?

          教師開場

          上一堂晚遊六橋待月記是遊什麼?湯姆歷險記是遊什麼?

          《湯姆歷險記》是美國十九世紀深具代表性的寫實小說,以馬克.吐溫的家鄉為背景,描述密西西比河畔一個偏僻小鎮的風俗民情,生動刻畫出美國當時社會的真實生活。

          書中描寫主角湯姆與哈克以及幾個死黨的探險故事。歡笑不絕、驚險不斷;在生活中經歷充滿驚奇的冒險旅程,以及永無止境的驚喜。相信讀了本書能讓你獲得最純淨的享受,彷彿回到童年,心靈也會變得更加寬廣自由。

          旅行是指自我主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節選的章節-著重在主角冒險的精神

          分發文本

           

          貳、發展活動 - 採用學思達教學法 (42 mins)

          1. 文本閱讀 (12 mins) (學)

          2. 小組合作完成學習單 問題(思) 與小組競賽發表 (達) (30 mins)

          文本閱讀 (12 mins)

          文本節選自湯姆歷險記第三章-光榮的油漆匠

          文本來源: https://tw.ixdzs.com/d/55/55287/

          學習單 (15mins)

          學習單由封閉式問題漸進到開放式問題,最後探討這篇文章的省思,並以組為單位上台發表。

          以下問題可以搭配Kahoot小測驗進行搶答

          Q1.請問是誰讓湯姆去刷油漆的?是自願的嗎?(各組搶答)

          Q2.湯姆最怕哪個夥伴?(各組搶答)

          Q3.從哪個地方看出湯姆是個機靈的孩子?(各組搶答)

          Q4..請問從哪裡可以看出湯姆與同伴旅行冒險之精神?(各組搶答)

          Q5.湯姆的同伴們態度如何轉變?(各組搶答)

          Q6.湯姆自己的態度如何轉變?(各組搶答)

          Q7請各組根據故事中的大意繪出旅行心智圖?

          發表+省思(15mins)

          Q8.請簡單介紹各組的旅行心智圖(各組上台發表)

          Q9.請問你認同湯姆的行為?(不想刷油漆而想法子讓同伴幫忙刷)原因是?(各組上台發表)

           

          參、教師回饋 (5 mins)

          教師回饋

          湯姆很聰明,懂得用一些小技巧,讓眾人幫忙自己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他讓這件苦差事看起來很有趣,吸引其他夥伴的注意,搶著幫忙完成波莉阿姨交代的任務。文章最後提到,讓一件事情變成稀有可貴,則是娛樂,若是被迫去做,則淪為工作。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湯姆有投機取巧的想法,波莉阿姨讓他自己獨自完成刷油漆這件事,但他偷偷地用小伎倆,讓同儕幫他完成屬於他的工作。

          故事有很多種解讀方式,端看讀者從哪個角度切入。

          【第三節課結束】


           

        • 8.
          第四堂教案 : 湯姆歷險記 (二)

          壹、引起動機 -老師開場與分發文本(3 mins)

           

              大家剛進入高中沒多久,是否對高中的課業感到惶恐不安? 是否被高中的課業壓得喘不過去? 是否曾經想要逃離現實,離開學校獨自出去外面旅行?好好看看這世界,暫時遠離這現實呢? 上一堂課看到聰明的湯姆,利用他的機智完成了他的工作。而這次來看看湯姆與他心愛的女生相遇和一拯救她的故事。透過這堂課,我們可以看看這個機靈的小鬼,在故事中,從把生活中的大小事情當作是冒險。故事中,湯姆把自己當作是一位英雄,周遭的環境都可以幻想成奇幻旅程,那經過一系列大風大浪的旅程之後,來看看湯姆成長或是轉變了了多少吧!

           

          貳、導入活動- 採用學思達教學法(42 mins)

          1. (分發文本) 文本閱讀 (12 mins) - 學思達教學法強調由進入教室之後開始實行,而自學是教學法重要的一環,學生在課程的前12分鐘,將會閱讀兩段湯姆歷險記的文章,達到"學"的過程。

          文本來源: https://tw.ixdzs.com/d/55/55287/

          2. 小組合作完成學習單 (思) 與小組競賽發表 (達) (30mins)

          本課程藉由分組,讓學生自我閱讀之外,也有機會和同學探討文本中的問題,交換意見。此外,為了讓學習更有效率,課堂中有一份學習單,學習單以簡單的問題開始到最後比較開放性問答的題目。學習單分成三大部分,由檢索訊息到統整解釋文本中的字詞,以及達到最高層次的省思評鑑。學習單的內容如下方所示:

          A. 檢索訊息

          Q1. 請寫出湯姆旅遊的地點以及其順序

          Q2. 湯姆被作者比喻成什麼角色? 你覺得為什麼呢?

          Q3. 請問湯姆在石板上對蓓琪說了什麼? 結果如何呢?

          Q4. 請問湯姆如何救了蓓琪?

          B. 統整解釋

          Q5. 從本次文本與上次文本的閱讀中,你覺得湯姆是一個怎麼樣的小孩呢? 請一組寫出他五種特質。

          Q6. 請問湯姆的哪些行為可以看出他喜歡蓓琪?

          Q7. 請寫出第二段文本的大意,並劃出文本的心智圖

          Q8. 請問這兩篇短文中,蓓琪對湯姆的態度,轉變為何呢?

          C. 省思評鑑

          Q9. 你認為湯姆的行為是正確的嗎? 為什麼?

          Q10. 如果是你,你會跟湯姆一樣或是選擇誠實以對,不去幫助自己喜歡的女生呢?

           

          參、省思與回饋 (5 mins)

          老師回饋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答案做一些補述與回饋,對於湯姆平常機靈的表現與這兩篇文本中,比較害羞的說話方式但對答做一點討論。以下為可能的回答:

          不過最後湯姆挺身而出的舉動,雖然讓蓓琪覺得有英雄拯救他,對他十分的愛慕。不過這樣的解決方式,真的是最好的嗎?大家不妨可以想看看剛才各個組別的意見,或許和自己的類似,或許有些不同。這在閱讀文本中是很常見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以後大家在閱讀文章與人家討論時,也可以多參考培養自己批判思考的能力喔

          最後也可以點幾名同學來回答閱讀以及回答上完這節課的心得與省思

        • 9.
          第五堂教案 : 沙漠觀浴記

          一、引起動機(5mins)

          教師快速回顧前幾堂所學,回顧旅行文學中,旅行的呈現方式可以很多元。如《晚遊六橋待月記》中,可以是一趟專以享受風景為目的的旅程。而《湯姆歷險記》中,則是一趟兼顧冒險緊張氣氛,與豁達輕鬆心境交織而成的旅行。進而逐漸帶入今天的主題--台灣近代的旅行文學大家三毛的作品《撒哈拉沙漠》中所收錄的〈沙漠觀浴記〉。

           

          二、導入活動(10mins)

          1. 教師配合學習單,進行【閱讀前】的提問。

          問題一: 對你而言,旅行的定義為何? 旅行與觀光的差異為何?

          問題二:〈沙漠觀浴記〉,觀浴指的可能為何?

          問題三: 〈沙漠觀浴記〉,沙漠指的可能是何地?

          在地圖上標示出來。

          1. 各組開始閱讀〈沙漠觀浴記〉的節錄文章。
          2. 教師帶領學生討論過文章大意及情節。

           

          三、發展活動(30 mins)

          1. 閱讀掃描 :

          教師帶領學生快速回顧本文重點情節及要義。

          1. 討論一旅行的定義——什麼是旅行?

          教師先詢問學生對於旅行的定義為何?與觀光有何不同?進而逐漸引導進入本文中,提示旅行開端的文字及關鍵句。學生亦須經由討論,觀察出作者在文中的情緒轉折變化。教師逐題引導,並配合小組討論及師生問答進行。

          問題一 : 從哪一段哪一行開始,可以窺見一場旅行的開端呢? 作者的心情變化為何?

          問題二 : 整體而言,你認為本篇三毛的文章,較偏向旅行文學,還是生活紀實呢? 原因為何?

           

          1. 討論二旅行文學中的自我主體與他者

          教師提示學生,在學習單上有兩則關於旅行文學的文獻。教師請學生先閱讀這兩則文獻,再進行關於理論的討論——自我主體與他者。

          問題一 :  根據這兩則文獻,在旅行文學中,自我主體(subjectivity)指的是什麼?他者(Other)指的是什麼?

          問題二 : 就三毛本篇作品〈沙漠觀浴記〉而言,自我主體及他者分別指的是誰?

          問題三 :  如果旅行的定義是「建構作者的自我主體與以及他者的對話交鋒」的話,你認為三毛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及心情,在與他者對話呢?

           

          1. 討論三旅行文學的本質

          教師請學生先閱讀文獻一則,並詢問學生,三毛的作品分類在旅行文學的爭議原因為何。

          問題一 : 根據本篇文獻所述,三毛的作品,在文學分類上是否可被歸列為旅行文學的爭議點為何?

          1. 【補充】三毛作品特色

          教師補充並總結三毛作品特色。

          三毛作品特色包含:

                異國戀情、異國風情/異文化、冒險、流浪、在地視野與旅人視角的交替抽換、戲劇化呈現方式

           

          四、收尾活動 (5 mins)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文大意及討論的三大重點。一,何謂旅行。二,旅行文學中的主體自我及他者。三,旅行文學的本質。

           

          回顧完畢後,教師宣布作業為作文一篇。請學生以一次難忘的旅行」為題,寫一篇文章,描寫一次你的旅行經驗,並抒發心中的感受與領會。並提醒學生下次上課時,帶一張對他們而言,具有旅行意義的照片至課堂上,可以是與作文內容相關的照片。

           

          教師收回學習單進行批閱。

           

          【第五節課結束】
        • 10.
          第六堂教案 : 旅行回憶盒

          一、引起動機(10 mins)

          教師利用投影機秀出一張照片,並讓學生猜測這是在哪裡,是誰的旅行,最後老師簡單利用心智圖,配合照片,分享個人的某次旅行經驗與感悟。

           

          二、準備活動(15 mins)

          教師發給每位學生一張白紙,請學生將某次旅行的照片貼在白紙正中央,並請學生在紙上列出想分享的事物。學生亦可以照片為中心,畫出某次旅行經驗的心智圖。分枝包含 : 旅行的人、事、時、地、物、啟發、照片意義等。教師鼓勵學生可多思考自我主體與他者互動的過程為何?自己認同這樣的理論觀點嗎?符合自我實際經驗嗎?

           

          三、發展活動(20 mins)

          學生在小組內,開始相互分享自己的旅行經歷及啟發。

          過程中教師各組間巡視,並適時加入討論。評量標準依據學生互評及學生的海報紙作為參酌。

           

          四、收尾活動(5mins)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堂課所做的活動,讓學生將上堂課所討論的旅行文學理論與自身經驗去做連結。同時收尾旅行文學的主題式教學,並鼓勵同學日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留點心,也許處處都能發現旅行的各種風景。

           

          【第六節課結束】
        • 11.
          附件 : 六堂課學思達教案設計檔案下載
              以上六堂課教案設計,統一放在這個檔案供各位老師下載。
           
              此教案是以學思達教學法為目標所設計出來的教案,內容因各校各班可能有所差異,可依照學生程度與需求,自行彈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