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為甚麼關注?
台灣人的閱讀風氣,近年來不斷下降。中學生也對閱讀的興趣越來越低。現代的科技娛樂十分發達,誠然要讓學生遠離多采多姿的視聽娛樂,叫他們人手一書,享受閱讀的樂趣,比以前更加困難。十二年國教的其中一個理念,就是「提升國民基本知能,培養現代公民素養」。閱讀是提升國民文化素養的重要手段,而文化素養則是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相信是十二年國教必須達到的成果之一。
本文即以對比十二國教實行前後,高中階段學校實行的閱讀活動,分析學生在學校中接觸提升閱讀技能的情況。探究十二年國教各校在實行層面上,與舊制高中相比,針對閱讀能力的訓練有否變化。並且從中找出可以改善和進步的部分。
-
閱讀 > 1 分鐘 1.1 全民閱讀大調查,遠見雜誌
-
閱讀 > 1 分鐘 1.2 閱讀能力與國家競爭力關係之研究,曾屏憶
-
-
2.PISA國際評比與閱讀風氣
關於國際評比,根據天下雜誌報導,黃國珍老師與王政忠老師分別對於PISA2015台灣成績退步作了一些見解與評論。
黃國珍老師提到,所謂「閱讀素養教育」已不在像過去認知的,僅是語文教育的一環,而是學生「處理訊息資料」的能力。加上在現今這個數位時代,數位閱讀機會的提升,現今學生面對大量、廣泛、瑣碎的訊息,如何在如此瑣碎的訊息中建立獨立思考脈絡,並針對閱讀內容進行思辨與判斷,這些都是閱讀素養教育所要教導孩子的。然而現今教學現場的老師們對閱讀素養教育理解的分歧,與對於閱讀素養教育所需之專業教師素養的缺乏,都是目前閱讀素養教育所碰上的問題。
王政忠老師則是針對教學現場老師們的心態轉換上作出評論,報導中說到,閱讀理解能力如同騎腳踏車,都是一種基於基本知識,而習得探索世界的能力,課本就像是我們學騎車的第一台腳踏車,老師們應該是要教導學生如何閱讀,讓學生擁有閱讀理解能力,進而探索知識世界,如同我們在學會腳踏車後願意嘗試其不同腳踏車探索般。但是在現在的教學現場中,仍有許多老師在教導學生閱讀時,不斷利用反覆練習與模擬,就像讓學生對於腳踏車有十分了解甚至僵化的了解,卻失去了上去騎的動力,呼籲現場老師要改變教學方式。
閱讀能力與國家競爭力關係:
在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曾屏憶的論文〈閱讀能力與國家競爭力關係之研究〉中,以參與 PISA 2006 國際性學生能力評量的 57 個國家中 15 歲 的青少年為主要研究對象,每個國家抽取 3000-12000 位學生作為樣本, 本次評量總計約有 40 萬名青少年為受測樣本,代表將近 2 千萬名青少年母群體。而研究結果顯示了閱讀能力與國家競爭力呈現正相關,閱讀能力愈高的國家,國家競爭力愈高,閱讀能力分數最能預測國家競爭力。
研究中也提到:在香港,愈來愈多的學校將每日的第一節課,設定為閱讀課程。透過晨讀活動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並且指導閱讀的方法。可見在推展閱讀運動的過程中,學校扮演著重要的一環,若能有設計良好的閱讀課程及專業的師資,將有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閱讀習慣除了與國家競爭力相關,亦與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著關聯,同時,若是教師能有良好的課程規劃與引導,當能促進學生的閱讀。在蕭瓊英的〈教師引導國中學生閱讀行為對其學習成就之影響〉這份論文研究中,便提出了教師能夠透過規劃引導、塑造學生閱讀行為,使其積極閱讀,繼而影響學生學習成就。
上海的推動閱讀措施:
從PISA2009與PISA2012連續兩屆,上海獲得科學、閱讀、數學三冠王的表現來看,上海的粒子著實可做為台灣參考的依據。然針對上海的閱讀教育之探討與台灣不同處在於上海著重在考試內容、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上下手,與臺灣透過增加閱讀機會、設置閱讀推動教師與相關獎項鼓勵學生閱讀有所不同。
考試內容:
根據新北市教育局教育季刊新北第六期中,對於上海考試內容與制度做出分析。
上海中考制度類似臺灣基測考試,為國中生入學高中之分流篩選依據,內容就語文科為例,有文言文試題、現代文試題、寫作三大項目,題型內涵包括基礎知識累積與運用、閱讀、作文三項,然與台灣最大不同在於題型模式,選擇題佔全試題約14%,填充與問答佔約40%,作文寫作佔約45%
然而在深入分析中考試題內涵後,並回顧PISA所著重的三大閱讀能力指標: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省思與評鑑,歸類發現約45%的試題針對以上三項指標施測,利用各式題型激發學生思考與探究能力。
-
閱讀 > 1 分鐘 2.2 談 PISA 閱讀素養評量對十二年國教閱讀教學的意涵,孫劍秋、林孟君
-
閱讀 > 1 分鐘 2.3 〈PISA 閱讀素養國際評比之探討—PRIDE 資料庫應用〉,李美慧
-
3.上海閱讀素養的推動與計畫
上海的推動閱讀措施:
從PISA2009與PISA2012連續兩屆,上海獲得科學、閱讀、數學三冠王的表現來看,上海的粒子著實可做為台灣參考的依據。然針對上海的閱讀教育之探討與台灣不同處在於上海著重在考試內容、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上下手,與臺灣透過增加閱讀機會、設置閱讀推動教師與相關獎項鼓勵學生閱讀有所不同。
考試內容:
根據新北市教育局教育季刊新北第六期中,對於上海考試內容與制度做出分析。
上海中考制度類似臺灣基測考試,為國中生入學高中之分流篩選依據,內容就語文科為例,有文言文試題、現代文試題、寫作三大項目,題型內涵包括基礎知識累積與運用、閱讀、作文三項,然與台灣最大不同在於題型模式,選擇題佔全試題約14%,填充與問答佔約40%,作文寫作佔約45%
然而在深入分析中考試題內涵後,並回顧PISA所著重的三大閱讀能力指標: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省思與評鑑,歸類發現約45%的試題針對以上三項指標施測,利用各式題型激發學生思考與探究能力。
課程改革:
根據天下雜誌報導,上海在1988年與1998年分別經歷兩次教改,第一次針對學科內容進行改革,第二次則針對課程內容與教學模式進行改變。
而在第二次教改後,上海的課程也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主要課程架構以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
基礎型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必須達到的基本能力,包含傳統的練習與背誦。
拓展型課程則根據孩子的興趣給予另外的學習選擇,以各學校設計課程,再由學生選修模式進行,類似於台灣的社團活動。
探究型課程則強調問題意識、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學校旁邊有條河,河水有問題,就會讓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取水樣、做實驗,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去解決。目的在於讓學生參與,培養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問題的能力。
而教材的革新也是是上海在國際評比亮眼的重要一環。在第二次課改後,教材最大的改變,是更強調學生對文本的體驗,而不是只有對作品的理解,它也會強調學生個人的閱讀感受,作業的練習題也朝這方向設計。
而以上海七年級的語文教材為例,每篇課文之後,都有清楚的「學習建議」,包含「閱讀」、「表達」和「積累」。這些學習建議,不只是老師上課提問討論的參考,也是學生在家需事先預習的作業。
於此發現上海教育一特色為注重課前預習,據天下雜誌訪談了解,幾乎從一年級開始,老師會詳細指導,如何在家先預習課文,並呼籲事先預習仍不了解部分會到學校請教老師。
也憑藉培養學生自主預習的能力,老師的教學內容可以更多,或進度可以有更多彈性,有時間另外發展「主題閱讀」課程,讓學生也更多閱讀能力培養的機會。
教師專業:
在教師專業養成上,上海也提供了我們一些模式參考。首先,配合課程的改變,與強調預習,教師從傳統的教學者轉變為學校的學習共同體,不單單只是單方面的教授學生,而是形成共同學習的網絡,部隊提升精進個人教學能力。
透過公開課堂讓其他老師進入教室觀課、評課,讓老師們有互相學習,精進自己的機會,也透過教師研習的方式,把老師推進到教改方向,轉變他們的教學方式。
除了上述要求老師進入教室進行課堂的觀課與評課,學校裡設有備課組全盤規劃每學期的集體備課活動。此外,配合中國教師的分級制度,使特級老師開設的教學工作坊,透過課堂演練、交流討論,精進教學能力。所有的教師研習,都聚焦於現場教學能力的提升。
-
閱讀 > 1 分鐘 3.1 上海中考語文試題之我思、我想、我做,林雯淑
-
閱讀 > 1 分鐘 3.2 上海教改啟示錄,許芳菊
-
-
4.台灣的推動閱讀措施
「悅讀101」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
根據教育部103年推廣閱讀情形報告,此報告針對臺灣於97年至103年推動之「悅讀101」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與於98年至101年推動之「閱讀植根與空間改造計畫(第一期)」作實施狀況報告。
以上兩計畫之實際實施策略有以下十項,詳細內容可見參考資料:
(一)BOOK START閱讀起步走,送給小學新鮮人一生最好的禮物
(二)推動晨讀123,國民中學推動晨讀運動
(三)試辦增置國中小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
(四)成立閱讀師資培訓,區域人才培育中心
(五)公共圖書館「閱讀環境與設備升級」專案
(六)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與館藏充實」專案
(七)充實國民中小學圖書及設備
(八)補助偏遠國中小推動閱讀
(九)設置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推動閱讀績優磐石獎
(十)建置全國國中小閱讀與圖書管理平台系統
提升國民中小學學生閱讀教育實施計畫:
在以上計畫實施完結後,教育部方面為配合十二年國教之推動與提升閱讀教育,推出「提升國民中小學學生閱讀教育實施計畫」,在104年到106年間推動各式配套方案,計畫辦理依據以教育部相關施政重點辦理,其中包含「穩健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全面提升各級教育人力素質,培育國際性人才」,更提及「延續國小閱讀成效,挹注資源推動國中閱讀教學,以深耕閱讀教學策略,改變國中教師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之高層次思考」。
其配套方案內容包含:
(一)「Book Start」國民中小學新生閱讀推廣計畫
(二)增置及訓練國中小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
(三)成立閱讀師資培訓—區域人才培育中心
(四)辦理偏遠弱勢學校閱讀推動計畫
(五)充實公立國民中小學圖書館(室)圖書及設備
(六)表彰閱讀推動績優之磐石學校、團體與人員
(七)建置全國推動閱讀與圖書管理系統網
(八)國民中學推動晨讀運動
然我們能看見,以上所有配套皆延續97年之悅讀101計畫,幾乎沒有作變更與增設,並配合PISA2012與PISA2015的閱讀成績觀察(前者排名第8,後者排名第23),不免讓人疑慮,是否原計畫已無法配合現今閱讀模式與環境,有研議新一套計畫之需要。
而另一隻得探討之問題在於,過去閱讀教育推廣皆著重於國中小,然如今十二年國教上路後,是否有將高中納入推廣閱讀教育之行列,也是一值得探討問題。
高中職數位輔助學科閱讀計畫:
針對高中部分,教育部103年起推動「數位輔助學科閱讀計畫」,其高中部分著重學生外語文本閱讀的能力培養,以利其在往後大學生涯能夠應付大量原文文本閱讀。
計畫採用策略聯盟方式,於大學設立教學資源中心,規劃及發展數位創新學習任務,研發教學改造策略。教學內容目前著重在針對「英文閱讀策略及應用」與「微積分英文閱讀」,目的在於縮短高三學生到大學的學業落差。
實施方式透過線上平台,利用磨課師(MOOCs)線上學習,並配合課程活動設計(分組討論、上台發表、同儕互評)執行實體課程,將學生的學習態度由被動轉為主動,除課程提升之英語閱讀能力外,也可培養自學能力與所謂的「5C能力」(溝通、團隊合作、複雜問題解決、獨立思辯、創造力)。
然此計畫實施之高中全國每年大約20-30所,屬於各高中自行評估加入的計畫,非全國性計畫。
-
閱讀 > 1 分鐘 4.1 提升閱讀理解力,已成台灣各地教學風潮,彭杏珠
-
-
5.你我身邊的現況是?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做了一個分層抽樣的問卷訪問,分別從12年國教前、後,擷取了三位受試者的資料,也做了分析比對、建議的工作。以下是我們的建議:
- 整合資源。使老師更易利用校外資源來設計活動。
使用Ucamdemy等的開放平台,將一些補助計劃,網上資源集中起來。老師在設計閱讀活動時,就可以找尋到合適的資源加以利用。
- 增加全校性閱讀活動的頻率。
全校每一個學期都有閱讀活動。並從高一開始,設計三年期的大計畫。學生在高中三年,分階段接受不同的閱讀活動,逐步提升學生各方面的閱讀技能。
- 應規定學校須有一定閱讀時數。
將一到兩節課定為「閱讀課」,老師可以配合全校性閱讀活動,或自己設計活動。至少讓學校有一個時間,可以閱讀課外書籍。學生有固定閱讀時間,可以確定閱讀水平不易下降。
-
閱讀 > 1 分鐘 5.1 行動方案訪談整理